有人说,游戏改变命运,这话听着像段子,真碰上也会让人出神。
话说回头,有没有人琢磨过——什么叫“执念”?什么叫“死心塌地”?偶尔深夜刷短视频,看到国产3A新作那种大气磅礴的预告片时,我脑海里总会闪过一个名字:冯骥,还有他那部一度被网友刷屏的《黑神话:悟空》。
想象一下,二十年前,一个在网吧熬通宵、身上零花钱都要找朋友借的小伙,有朝一日,能把一款国产单机打到全球榜首。
说出来真像玄幻剧剧本——偏偏,这就是现实。
一切都很巧合。
巧到让人忍不住嘀咕一句:“命运这东西,是不是也有点中二属性?”
想问问,咱中国的单机游戏,真有迎来C位出道的那一天吗?
看看冯骥,咱说白了,是个不服输的纯爷们。
他在华中科技大学读生物医学工程,听上去很唬人,但他自己都乐呵呵地说,选学校主要是因为网吧厉害、玩得爽。
你想想,借着读书名义,心里全是打副本、练级这种事情。
不少人说“别人家孩子”,人家爸妈估计要气得犯心律不齐,可冯骥那会儿想得很通透,我与其在课本堆里瞎折腾,不如直接放飞自我,赌一把自己的热爱。
现实往往最嘲讽。
那年魔兽世界国服开测,冯骥一把丢掉考研资料,头也不回杀进网吧包夜。
大伙都觉得,这哪行啊?那结局不是废了么?
谁想到,他能在之后二十年,一步步敲开国产3A的大门。
有人说,“混网吧的能有出息?”这其实挺扎心的。工程师、医生、金融才算有前途?但偏偏就有那么一茬人,看上去像是“荒废人生”,实际暗地里比谁都在蓄力。
他大学毕业求职那会,游戏公司笔试让设计一套装备世界观。冯骥抓笔写下一整套魔兽系梗:“上位恶魔的欺诈”。
要命的是,这种梗只有真玩家懂门道,一般人脑子还没反应过来是啥意思。
没错,他被录用了。
人生这玩意有时候,比抽SSR还能让人大跌眼镜。
被录取成策划以后呢?冯骥发现了新坑。
原来游戏圈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春暖花开,反而有点苦涩。氪金、肝活动、割韭菜——说的都头头是道。
冯骥直接一篇檄文:《谁谋杀了我们的游戏?》,暗戳戳开喷。
在那个时候,资本追着流量跑,没人关心玩家体验怎么着。大家。
紧接着进了腾讯,做了《斗战神》。这游戏宣传片甩出来,全网炸锅,连陈奕迅都来唱主题,林夕帮着填的词,咱不唬你,气场拉得比《权游》还足。
但是天有不测风云。
等玩家“肝”完剧情,进度条唰唰地往前跑,高层一拍板:加氪金项,延长寿命。
眼看着社区里弹幕、评论区都在说快要弃坑,玩家集体怀念“白骨之后,再无西游”。
甚至自己团队拍了个短片,恶搞“策划被玩家群殴”:坐在工厂闭门修改,台词一甩出都藏着苦笑。让人看得心里发酸——你说过往努力,到底成就了啥?结果大团队资源全转移到手游上了,冯骥带着兄弟们收拾个行李,拜拜了您呐。
整个流程,眼熟得不行。
大厂铁律:一个IP能榨汁到啥程度,全看用户付费意愿。
可没法子,现实就像那锅清汤火锅,吃起来稀巴烂。冯骥出来以后,深圳凑了家小公司“游戏科学”。那段日子能用“难”字形容已经算客气的了,吃饭问题都没着落。
得先活下来。
先搞部三国卡牌手游,咱不说啥情怀,说白了就是为了糊口。冯骥自个儿都认了,这活干得没啥荣耀感。
再后来,做了个科幻RTS《战争艺术:赤潮》。这次上了苹果榜单,被评年度最佳,可比心底都明白一件事:我们不是为这个来的。
他们要的,是能在中国游戏史里写下一笔的“大事儿”。
2018年,冯骥重新翻出公司老底子计划书,惊讶地发现——大家最初三分之一的条目,都是想做国产3A单机。
那天晚上,他亲自拍板,“做吧,就咱们最熟悉的西游题材。”《黑神话:悟空》的雏形终于成型,B1(Black Myth One)成为梦想的代号。
全公司营收集体砸进去,不敢乱花一分,没大佬兜底、没投资兜撑、没渠道依靠,靠着一口气儿硬生生撑下来。
要说勇气,甚至有点鲁莽。可如果没有这些带点傻气的坚持,这世界真有可能彻底长成一副无聊、世俗的模样。
最疯狂的高潮还在后头。
2020年,他们直接放了个13分钟实机预告。四个月剪辑,没人打多少广告,也没有营销带节奏。
结果B站人气炸裂,点播过亿,评论区狂刷,那句“白骨之后,重走西游”比鸡汤还燃得心跳加速。
那天晚上冯骥彻夜不眠,临时给阿里云疯狂充账号——自己官网被挤爆,访问流量撑到服务器都快罢工了。
投资人蜂拥而至,腾讯也来打招呼。这个时候,冯骥说了“三不”:不许干涉、不许控股、不许指手画脚。
很多人觉得他偏执,我看他说得简单:“梦想不能当儿戏,该固执就要固执。”
其实《黑神话:悟空》打动人的,还真不止是什么动作系统和美术炸裂这么简单。
你要是真的去考据,会发现他们团队全国各处采风,山西晋城古庙、重庆古建筑、甚至大足石刻都进了素材库,还请了秦腔剧团现场录音。
大伙不是在玩梗,是认认真真想让游戏和中国文化绑一块,做点“留得住的东西”。
我最感动的那一刻,是主角无头僧人剧情,突然传来一声秦腔:“幸得大圣借佛力……”。这一嗓子,把多少中国玩家喊得热泪盈眶。
很多人问:国产3A到底靠什么?为什么就突然火了?
有人说美术顶,有人说战斗有手感。但真正让人念念不忘的,是背后的情怀深度。
中国的游戏公司从没认真摆正过一次“得文化者得世界”的姿态。而这回,冯骥和团队一根筋地要试一试。
2024年8月20日,《黑神话:悟空》那天上线,36小时就卖了450万份。山西文旅懵圈了,云冈石窟游客翻三倍,景区冷热不均直接被带火。甚至景区开了“打卡大圣故地”的套餐,不过谁能想到,游戏居然反哺了文旅行业。
这事搁在几年前,科幻一派都觉得扯淡。如今摆在面前,谁也说不出啥“意外”了,只剩佩服和自省。
冯骥发售当天发了句很短的话,“试试吧。”
看着没大词可说,却贯穿了他整个游戏人生。
从黑灯瞎火的网吧,到国产3A教父的帽子,他没有什么成功学,没什么逆天剧本,就是一个劲地愿意再试一次。
说白了,真正牛的人生,好像都是哪怕全世界笑话你、否定你,哪怕人人唱衰,都还愿意咬牙:再试冒一下。
许多网友会问,这游戏到底值得买吗?
其实对错真不是唯一标准,有多少人买账,是你自己掂量敲定。
但如果你问它是不是中国游戏的转折点,我会斩钉截铁讲一句:不是这游戏有多完美,而是终于有人敢踩在没人走的路上,哪怕只是试试。
这才是中国游戏圈里最宝贵的事。
大伙看过之后,你有没有被《黑神话:悟空》的故事、冯骥的经历打动呢?
你觉得,未来几年国产单机路能越走越宽不?
走心留言,说说你的想法。
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,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,请提供相关证明,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。